文山市人民政府

【遇见盘龙河 发现文山美】走进文山,领略建筑之美

信息来源:第一文山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1日     点击:    
[字体: ]

【总导语】盘龙河古名叫壶水,清康熙初年以河道曲折盘绕、矫若游龙而更名为盘龙河。盘龙河主城区段长29.64公里,是文山人民的母亲河。目前,文山市正按照“生态、现代、智慧和花园城市”的要求,推进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有望实现“一水护城将绿绕”的美景,真正把盘龙河打造成为文山的靓丽风景线、休闲好去处、经济增长带和城市标志区,推进盘龙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全面展示盘龙河的美景,挖掘盘龙河边的故事。《非常文山》推出【遇见盘龙河,发现文山美】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五期:走进文山,领略建筑之美!


漫步文山街头
一栋栋记忆中的老建筑
在岁月的沉淀下越发耐人寻味
一处处更新中的建筑焕发着新活力
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记录着文山的繁华更迭
如果建筑会说话
它可能会给我们描述一幅 河清海晏的盛世图景
也可能会诉说一种 满目苍夷的破碎山河之状
还可能会讲述一段 耐人寻味的尘封往事
……
今天
让我们和建筑相约
领略多彩文山,发现建筑之美



文笔塔
气质:雄伟壮观
坐标:文山市东山公园


文笔塔是文山标识性建筑之一,最初建于康熙年间,叫拱翼学宫,曾有“雁塔秋风”之说,也是文山旧八景之一。1998年3月底文笔塔重建而成,2022年9月重新修缮。文笔塔的登山道全长457米,共有999级台阶,分为三段,呈“之”字型,暗含传统的“三阳开泰”吉祥之意,登上这999级台阶,象征着祝福人们吉祥安康的生活。

文笔塔高49米,塔身整体为红色,呈八角形,文笔塔七层八翘,每一个翘角都绘有一条龙,悬挂着风铃,每当山风拂过,清翠的铃声传遍四周。塔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皆有一扇木门,木门上雕刻有鹿、麒麟、花鸟等,寓意吉祥、平安。文笔塔七层楼,层层重阁,古朴典雅,显得雄伟壮观、庄严挺拔,金碧辉煌。

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塔顶,可以看到由各色花草构成巨幅“大雁南飞”图景;可以看到制作工艺精细的大型浮雕《奔向未来》;还可以看到多层石材接嵌而成的石雕墙浮《雁塔秋风》。行走其间,不仅有文山各族人民悠久历史的踪迹,更有文山人民开拓进取、建设家乡,憧憬美好未来的展望。

站在塔顶凭栏远眺,视野变得开阔,远山巍峨起伏,天空蔚蓝如洗,白云悠悠,整个文山城区尽收眼底。蓦然回首,更感到文笔塔犹如横空出世、雄奇无比。


五子祠
气质:清幽古朴
坐标:学海巷18号


走近位于文山市学海巷的五子祠,远远地就看见了朱褐色的大门上方“五子祠”3 个金晃晃的大字,门前两边的石碑上刻有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证明了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祠庙的文化价值和分量。

拾步上台阶,进得祠门,敞开的门上雕花刻凤,栩栩如生,房梁上朱红色的木格方窗和铺盖的瓦片显得时间久远,屋梁中央的横木上还保存着清代建盖的纸封条,这是它的身份证。

院落格局是典型的四合院,两边是厢房,正前方是大殿,大院内长着数株百年的参天树木,而厢房照板上的西番莲、牡丹等雕刻图饰和题词稍显破旧,上面有一些久远的光阴之尘。大殿平常也是大门紧闭,尽管巷子外热闹非常,人来人往,但巷内有些隐秘的五子祠却显得安静和寂寥,留下更多的是历史的印迹,昔日的辉煌。每日阳光会穿过门和窗,慢慢烘烤着这里面永不消逝的理学气味。

文山市五子祠,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据文山史志和史料记载,“五子祠”所在之地本是明代龙土司家的宗祠,现存过厅、大殿和两厢房,总占地面积1426平方米,建筑群内单体建筑的结构和风貌保存还较完好。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强,此类建筑随之越来越少,院内的古柏、罗汉松更是难得,加之该建筑地处市中心,有着较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文山州博物馆
气质:气宇轩昂
坐标:华龙东路与华龙南路交叉口


文山州博物馆北面临盘龙河,人工湖及州市政中心,四面绿树环抱,风景优美迷人。建筑以三七文化为设计理念,三叠体量,象征文山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七面石墙,展示着文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建筑体型为三大特色地域文化符号:传统建筑、铜鼓、梯田。从下至上逐渐收分的建筑造型,象征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积极向上、挺拔不屈的坚韧精神。

建筑外立面丰富的图案是民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博物馆在实墙面上大量采用了石材浮雕,在建筑腰线上运用壮锦的图察作为立面点缀,墙裙部分则选择壮锦的图案结合石材的质感,创造出独特的图案效果。铜鼓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这些纹饰成为立面细部的重要元素。使整个博物馆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整座建筑形式庄重,朴素大方,与城市空间结构、周边建筑、场地和谐统一。入口处设置休闲台阶,市民能够在其间驻足赏景、闲聊;交错连接的人行步道让游客于移步换景之中欣赏到建筑造型的变化。博物馆正前方的广场既已开放的空间姿态融合周围环境,又向市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平台,使建筑文化内涵向周边延伸。

文山州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体验式景区,馆内文物精美多样、历史展现圣地、民族特点鲜明、文化气息浓郁,旅游资源立体组合度好,形成了古有精美铜鼓、今朝民族团结、区域历史纵贯的时空游览模式。馆内设立有“文山记忆”“铜鼓故事”和“多姿民族”三个固定陈列展厅,现珍藏有人类化石、千年铜鼓、历史遗迹等极其珍贵又不可复制的各类文物藏品7000余件,全面反映了文山州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成为对外宣传、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楚图南故居
气质:高风峻节
坐标:东风路光大广场


在文山市上条街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一栋青瓦白墙的两进式四合院格外显眼,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书法家楚图南14岁之前曾生活于此。

楚图南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两进式四合院,历经百年沧桑,在2004年彻底修缮,维修过程遵循不改变原址原貌的原则,保留了最初的风格。古朴秀雅的小屋,虽不大,却也精致。庭院中花木扶疏,盆景成趣,镂空的雕花窗桕中射入斑斑点点细碎的阳光,显得一切恰到好处。徜徉在楚图南故居里,一碗,一木,一字,一画,都显得格外珍贵,仿佛在向我们轻声细语,慢慢诉说着楚老先生品节祥明德性坚定 ,世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漫漫人生。

站在天井,环视这陈旧、窄小的老房子,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小,因为屋内的陈设、照片,是楚老的宽广胸怀,便也让这屋子搭了起来,是楚老的信念和风骨,让这屋子亮了起来。



盘龙体育馆
气质:轻盈柔和
坐标:和谐路1号


盘龙体育城是一个社区型建筑物,象征着力量与稳健,速度与激情;同时又是市民放松休憩的宜人场所,它的建筑风格以更为平等、开放的姿态面对着文山大众。

俯瞰盘龙体育馆,它像一只飞翔的海鸥,正在扇动翅膀、展翅翱翔。海鸥灵动飘逸的特质,是体育场罩棚曲线的构成元素,罩棚线条流畅、简洁大气,且富有张力和力量,仿佛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也寓意着文山的腾飞。

同时,主体育场罩棚外在形式与内部功能紧密结合,避免了常规体育场罩棚因大量的结构落地带来的沉重感和封闭感,以开放的态度拥抱城市环境。

盘龙体育城是文山全民健身的“大本营”,是文山体育的地标性建筑群,不仅改善了区域人居环境、加强社区融合、刺激产业联动,还完美展示了文山活力满满的城市魅力。



文通天桥
气质:独特新颖
坐标:开化中路与建河西路交叉口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文山打破“桥归桥,路归路”的樊篱,以桥为路,无路架桥,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2017年建成的文山首座互通式人行天桥位于文山州人民医院十字路口,是云南省首座配备垂直电梯的人行天桥。天桥从整体造型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再到色彩搭配,都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美好寓意,体现健康通道的定位。

文通天桥设计成椭圆形,简约大方,全桥共设置8个梯道和8部升降电梯,这也成了该天桥最大的亮点。天桥加装升降电梯,其目的是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及负重人安全通过,这也体现了文山城的社会文明和人文关怀。

“文通天桥”中的“文”即为文山市,“通”为解决交通拥堵而且有四通八达的韵意。文通天桥启用后,不仅实现了人车分流,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空中俯瞰,圆形的绿色天桥架凌驾于四条崭新笔直的马路上,曲线元素使得整个环境变得更加柔和。同时,结合周边繁华商圈的特点,特别设计了天桥夜景,通过灯光色彩的变化营造氛围感,将文山现代都市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山市民族文化中心
气质:别具一格
坐标:腾龙北路藤子寨旁


文山市民族文化中心位于文山城南腾龙北路上梧桐上河居和朗月湾的中间(藤子寨盘龙河旁),一边是满目苍翠的清香树林,一边是悠悠流淌的盘龙河水。

文山市民族文化中心是一座志在为文山文化代言的地标性建筑,神秘而美丽的壮族、苗族和三七文化元素在这里尽情绽放,汪洋恣肆。站在大楼的正前方,只见玻璃幕墙上一张张逼真的三七叶子若隐若现;在灯光的装饰下,大楼圆顶宛若一朵盛开的三七花。大厅内墙壁和柱子上均雕刻有壮族、苗族的写意图腾。

除了独特的外观之外,文山市民族文化中心还是文山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汇聚了文山市融媒体中心、文山市文化馆、文山市图书馆、文山市展演中心、文山市文物管理所等文化单位。


如今
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
在文山拔地而起
城北——别墅错落
城中——商业繁华
城南——高楼林立
有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有的淡雅端庄,明亮秀丽
这些现代化建筑也并非千篇一律
都蕴含着自己的风情与韵味
令人心潮澎湃
让人荡气回肠
……

建筑是沉默不语的
但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力量
它承载着文山历史的变迁
也是文山的缩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山建筑之美,即为文山之美
你心中还有哪些美的建筑
评论区和我们互动


部分内容综合:文山发布 映象文山

责编:农定媛 主编:杨琪薇 审签:梁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