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人民政府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文山分局拟对文山市大箐水库工程等2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的公示

信息来源:州生态环境局文山分局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31日     点击:    
[字体: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局拟对文山市大箐水库工程等2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3月29日-2021年4月7日(5个工作日)。 公示期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如对项目有异议,请将异议书面材料送达我局。逾期无人提出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我局将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决定。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76—2183958、2184605

通信地址:文山市西华路167号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文山分局    

2021年3月29日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建设性质

环评类别

环评编制单位

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采取的环保设施和措施效果

项目环评审查情况

备注

文山市大箐水库工程

文山市水务局

文山市开化街道办干河社区大箐村旁

新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云南六方合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7134.26万元

建设内容:大箐水库规模为小(1)型水库工程,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灌区工程 ;规模:_463.90_ 计量单位:_万m³_

7.1水环境保护:

7.1.1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混凝土拌合设备冲洗废水

项目施工期共使用9台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工程在每个混凝土拌合点设置容积为2m³的沉淀池1个,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生产(混凝土拌合)不外排,沉渣定期运至弃渣场。

(2)基坑废水

基坑废水汇集到基坑(临时沉淀池),向基坑投放絮凝剂,待基坑水静置沉淀6~8h后用水泵抽出排至坝后干河。

(3)生活污水

项目在大坝枢纽集中施工生产生活区设置一个隔油池(容积1m3)、一个沉淀池(容积10m3)及一个集水池(容积20m3),在其余5处施工生产生活区每处各设置一个隔油池(容积0.5m3)、一个沉淀池(容积4m3)及一个集水池(容积8m3)。项目设置的6处施工生产生活区的生活污水(包括食堂废水经隔油池隔油后排放的废水)均经沉淀池沉淀处理经集水池收集后非雨天回用于厂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4)供水管线水压试验废水

项目供水管线水压试验废水产生总量为2489.39m³,打压测试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废水污染物浓度较低,废水分段就近排入管道附近的干河、布都河,最终汇入盘龙河。

7.1.2蓄水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SL644-2014)有关规定,大箐水库在蓄水前必须对库区进行清理,库底清理内容和技术要求如下:

(1)库底清理设计应符合卫生、环保、劳动安全等行业部门的相关要求。

(2)应根据水库淹没影响范围、淹没特点、水库运行方式和功能,确定清理范围,调查各类清理对象的分布及数量,提出清理项目的清理要求和实施办法,计算清理工作量和清理费用。

(3)应根据清理范围内的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性质、污染程度等环境状况,提出特定的清理措施和防止污染方案。

7.1.3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管理所生活污水

水库管理所设置旱厕,不产生冲厕污水,生活污水经设置容积为0.1m3的隔油池处理食堂废水,设置容积为2m3的沉淀池处理生活污水(含经隔油池处理的食堂废水),污水经处理后收集于集水池(容积5m³)非雨天回用于水库管理所周边绿地浇灌,不外排。

(2)退水处理措施

①生活供水退水

大箐水库建成后,生活供水产生退水量为341.68万m3/a,生活供水产生的退水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氨氮、SS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目前,文山市已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生活污水经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进入盘龙河。

②灌溉退水污染防治措施

大箐水库工程灌溉退水水量为35万m3,灌溉退水经田间排水系统和灌区内支流最终汇入盘龙河。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防治灌溉回归水影响水环境的有效措施。

采取节水措施以减少回归水的产生量。完善输水工程配套设施,提高水利用系数,灌溉时采取田间节水措施,改变传统的漫灌模式,采用“薄、浅、湿、晒”的节水灌溉制度,在完善田间渠道的条件下,可比传统的“浅、深、浅"的灌溉方式节约20%左右的水量。

工程灌区范围内应大力提倡科学种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生产,即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避免在作物生长早期大量施用氮肥;恰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采用免耕和其它农田保护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减少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磷酸盐和农药损失等,控制灌区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田灌溉退水进入水体的营养物量,减少灌溉回归水对水体的影响。

(3)库区水质保护措施

①现状水质超标治理措施要求

干河拟建坝址处各监测因子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但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考核,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细菌(菌落)总数3个指标均超标,超标原因是坝址以上径流区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库区内放牧造成的。针对干河拟建坝址处目前的污染状况,应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A、加强污染源控制,主要是坝址上游干河汇水区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建议加快建设项目水库上游汇水区域居民点天生桥村、铜厂村、禾木格村、腊哈底4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保证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减少水库的纳污量。

B、家畜家禽养殖污染的治理

对于畜禽饲养要进行合理布局,做好功能区划。严禁在水库上游汇水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根据不同的功能区类别划分“禁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和“限养区”内实现污染物排放量和养殖总量控制。运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走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道路。

C、水库上游汇水区域设置隔离防护带,采用物理隔离(围网、铁栅栏),并设置禁止放牧告示牌,禁止附近村民在水库汇水区域内放牧。

②加强水土流失防治

在库周、水库上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库周耕地尽量梯坪化,以提高土壤抗蚀力,减少水土流失和营养元素流失。

③加强水库运行管理

建立水库水环境监测系统与监测制度,在库区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定期进行水质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库运行制度。库内严禁网箱养鱼、机动船只运行等一切对水库水质造成不利影响的活动。

④控制上游污染源

加强对流域内现状林地的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对上游汇水区居民加强对人畜粪便的管理,防止雨季粪便大量流入箐沟汇入大箐水库,造成水库有机物指标及细菌指标超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上游汇水区居民点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生态农业,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上游汇水区居民点垃圾管理,禁止乱扔和随意堆放垃圾,减少生活面源污染。

⑤设置水库管理、监测机构,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为保护水库水质,水库管理所须设置水污染管理机构,全面协调水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库水长期定时监测,掌握库水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摸清水库不同时段的环境容量,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建议

大箐水库为供水工程,水库修建运行后,应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工作。加强水库的运行管理和水质的监测工作,实时掌握水质的变化动态,严格执行水源地各项保护措施,确保水质达到其水域功能区划要求,保障供水的安全性。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采用类比经验法,水源保护区划分建议如下:

一级保护区:

水域范围:正常蓄水位(1392.40m)高程以下的全部水域;

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水域外200m范围内的陆域,或一定高程线以下的陆域,不超过流域分水岭范围。

二级保护区:

水域范围:水库一级保护区外的水域范围;

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区域(上游整个流域,具体依据流域内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地形条件分析确定)。

为确保一级保护区内水质达标,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活动,并且消除地表径流进入保护区对水质产生影响,本环评提出在一级保护区外围设置隔离防护带,在人群活动较集中的区域,采用物理隔离(围网、铁栅栏);在人群活动不频繁区域,采用生物隔离(适宜林灌草)。

大箐水库建设单位应在水库工程建成运行后,向文山市人民政府请示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相关界牌、标识,界牌、标识需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设置。

⑦定期对库区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清理

水面漂浮物主要为上游河道随水而下的水草、塑料瓶等,各水库管理单位具体负责水库库区垃圾和漂浮物打捞、转运工作,水库管理单位既可以自行组织清理,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公司进行清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库库区清漂工作的监督指导,对清理出的漂浮物由专门的车辆运到指定位置进行无害化填埋。

7.2大气污染防治:

7.2.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扬尘

①在K6+500处供水管道施工生产生活区靠近石桥新村一侧设置2m高的施工围墙,并在围墙顶部设置洒水喷头,定时洒水;在K9+800处供水管道施工生产生活区靠近沙沟村一侧设置2m高的施工围墙,并在围墙顶部设置洒水喷头,定时洒水。

②加强施枢施工生活区、供水管道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现场的管理。针对各个施工生活区的砂石材料尽量用完再运送,避免在场内长时间堆放,降低扬尘的影响。

③建筑材料运输途中不得超载,采取遮盖密闭措施,以防泥土洒落,以减少起尘量,减少运输扬尘产生量。

④为防止场地起尘,在施工场地安排专门员工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2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⑤给场地施工人员配备相应的防尘工具(如防尘口罩等),以减小扬尘对施工人员产生的危害。

(2)运输扬尘

①定时洒水保持路面一定湿度,加强道路养护管理。

②物料运输途中不得超载,采取加盖篷布密闭措施,以防泥土洒落,以减少起尘量。

③运输车辆在经过敏感点时应低速行驶。

(3)砂石料开采扬尘

①在砂石加工过程中的破碎、筛分环节采用全封闭式和负压除尘设备,即旋风除尘装置和布袋脉冲除尘装置;输送带上方均设有水喷雾设施,全程采用水喷雾抑尘处理。

②石料开采过程必须配备喷雾洒水设备且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定时对开采场地洒水降尘,对开采人员配备相应的防尘工具(如防尘口罩、防尘眼镜)。

(4)土料开采扬尘

①黏土开采过程中采取雾化喷淋降尘措施。

②对表土堆场进行全覆盖,并定期对表土堆场进行洒水抑尘。

(5)爆破废气

施工爆破前应将爆破场地及周边区域洒水湿润,爆破采取湿法作业,尽量降低爆破粉尘。

(6)食堂油烟

对每个施工生活区各设置一台抽油烟机(共6台)及相应的配套排烟管道,食堂油烟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7.2.2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水库管理所食堂油烟经抽油烟机(风量为1080m3/h)处理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要求后排放。

7.3噪声防治:

(1)噪声源控制措施

①固定点源控制

A、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

B、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

C、对混凝土拌合系统等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噪槽、减振机座等;钻孔机采用消声器消声、破碎机安装减震器。

D、工程使用的各种施工机械应选择低噪声机械设备,闲置设备应关闭,不空载运行;合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尽量避免同时集中使用多个高噪声机械设备。

E、施工爆破过程中,优先采用先进爆破技术。

②交通噪声控制

A、加强道路养护和车辆的维修保养。

B、施工运输期间对黄栗树村和大箐村各开展1次噪声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若黄栗树村、大箐村声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则靠近黄栗树村、大箐村一侧路段应设置临时隔声屏障;在运输车辆经过的黄栗树村、大箐村两处敏感点设置禁鸣减速警示牌,运输车辆在经过上述敏感点时禁止鸣笛并减缓车速;加强大箐村进村道路养护,保持路面平整。

(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

①K6+500处供水管道施工生产生活区与石桥新村距离较近,石桥新村受噪声影响较大,环评要求该施工生产生活区在靠近石桥新村一侧设置施工围挡(降噪绿篱围挡人造草)并合理布设施工机械。

②供水干管施工经过干河村、石桥村、石桥新村、大沟绞、沙沟村、黑卡村时,应设置施工围挡(降噪绿篱围挡人造草)并合理布设施工机械。

(3)其他保护措施

①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在午休时间12:00~14:00和夜间2:00~次日6:00,严禁爆破等源强大的施工活动,尽量避免夜间施工,防止对周围居民的噪声干扰。

②劳动保护措施

对于强噪声源,如混凝土拌合等作业区,尽量提高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实现远距离的监视操作,既可以减少作业人员,又可以使作业人员尽量远离噪声源。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人员进入强噪声环境中作业时,如凿岩、钻孔、开挖、机械检修工等,应给施工人员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声棉、防噪声头盔等个人防护工具,具体的防护工具根据不同岗位择优选取使用。

③发布公告公示

加强与敏感点村庄(大箐村、天生桥村、干河村、石桥村、石桥新村、大沟绞、沙沟村、黑卡村等共8个村庄)和个人的沟通,在施工前首先在工程影响范围内,以张贴公告或其他方式对施工情况发布公告,以获得村民谅解。

7.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7.4.1施工期固体废物

(1)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后回收利用或部分外售,剩余的在施工场地内统一堆存,委托有资质的渣土清运公司妥善处置。

(2)废弃土石方

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废弃土石方34.37万m3,统一运至项目规划的3个弃渣场堆放。

(3)库底清理废物

清理的树木杂草等废物运至1#弃渣场进行堆放。

(4)生活垃圾

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期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后,定期清运至文山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5)沉淀池沉渣

施工期沉渣产生量为9.3t/a,沉渣运往距离较近的弃渣场堆放。

(6)旱厕粪便

施工期旱厕粪便交由附近村民清掏后作为农田肥料。

7.4.2运营期固体废物

(1)生活垃圾

水库管理所生活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回收,不可回收的运送至文山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

(2)水库漂浮物

水库清理的漂浮物与水库管理所生活垃圾一同运至文山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7.5生态保护:

7.5.1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1)植被及植物保护措施

①缩小施工范围,进行分段施工,将开挖的表土收集后统一堆放至设置的表土堆场,在项目工程结束后,及时对弃渣场进行覆土恢复,覆土后尽快进行植被恢复。

②枢纽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开林地,减少施工作业对周围林地的破坏。

③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严禁到非施工区活动,施工区外严禁烟火。

④通过教育和制度化,禁止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砍伐树木,减轻工程施工对野生生物的影响和植被的影响。

⑤开工前对施工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达到既少占林地,又方便施工的目的。

⑥施工期严防施工人员破坏工程区域以外的植被,特别严禁砍伐森林。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所用燃料不得使用木柴,而应使用液化气、电。

(2)对陆栖脊椎动物的保护措施

①施工管理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教育,严禁猎杀野生动物;施工中要有保护动物的专门规定,在动物的重要生境地设置保护动物的告示牌、警告牌等,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项目区施工中的动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②动物个体保护措施:施工中尽可能减少放炮,以尽量减少对动物的直接伤害,尽量避让鸟类产卵孵化期,部分行动较慢的动物可捕捉后再人为迁至其它环境中放生;施工结束后对迹地进行及时的绿化恢复,并在运输、施工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

③对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的保护:据本次环评调查,评价范围内有2种保护鸟类分布,但由于自然环境受人为干扰现象较严重,上述保护动物在评价区的分布密度均较低,工程建设影响到的保护动物个体较少,影响也较轻。同时,保护动物活动能力强、适宜生境范围广,故受工程建设影响程度轻微,应注意安排好施工爆破等高噪活动的时段,放炮前对动物进行驱赶,加强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宣传教育,禁止施工人员猎杀、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

(3)对鱼类的保护措施

①工程施工期要严格落实水保措施、环保措施,严禁土石方、生产生活废污水、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

②强化渔业管理,加强鱼类繁殖季节的鱼类保护工作,禁止电鱼、炸鱼、毒鱼等方法捕鱼。

③加强水库上下游河道和支流的管理,保护鱼类生境。

7.5.2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1)下放生态环境用水

①水库初期蓄水生态环境用水下放

因初期蓄水时水库水位低,采用抽水泵提拔抽水到输水隧洞出水明渠段设置的生态放流管进行放流,大箐水库运行期汛期(6月-11月)按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30%(不小于0.126m3/s)下放生态流量,枯期(12月-5月)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不小于0.042m³/s)下放生态流量,保证水库初期蓄水时段坝后河道生态需水量的下泄。

②运营期生态环境用水下放

在输水隧洞出水明渠段设置生态流量下放的分水阀门,通过阀门下放生态用水量,放水管道管径630mm。水库运行期汛期(6月-11月)按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30%(不小于0.126m3/s)下放生态流量,枯期(12月-5月)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不小于0.042m³/s)下放生态流量,年下放生态流量总水量为277万m³。

③生态流量在线监测

为确保水库运行期下泄生态流量得到落实,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生态流量在线监控装置系统的安装和联网工作。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A、流量信息实时采集及存储功能:系统测站能够准确、实时的采集、存储大箐水库下泄流量信息。

B、流量信息实时传输功能:系统能将大箐水库实时下泄流量数据传输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便监督管理。下泄流量视频监控装置应包含有录像功能的前端视频服务器,可夜视360度旋转摄像头。

C、流量信息实时查询功能:系统应具备简单快捷的查询功能,可以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实时流量数据进行查询。

D、生态环境用水的下放和流量控制由大箐水库管理所的环境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好水库下游的生态环境。

E、下阶段应委托具备资质单位开展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专项设计,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生态流量在线监控装置系统的安装和联网工作。安装完毕后应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验收。

(2)运营期陆生生态保护措施

加强对库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严禁乱砍伐周边的林地,以及抓捕野生动物。加大库区植被保护措施。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措施,促进本区域植被的自然恢复。土地综合利用和管理,如一些陡坡上的土地可实行退耕还林,栽种有用的林木和果树等,从而恢复和扩大库周的植被环境。改变农村生活能源结构,以电代柴,并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技术,减少柴的消耗,以保护和培育现有森林。加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发展本地原有的优势植物、进行栖息地保护、协调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等。

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已通过专家技术评审


2

文山市殡仪馆建设工程项目

文山市城乡建设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文山市东山乡

新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丽江智德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17400万元

项目总用地面积75481m2,采取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实施的原则,总建筑面积:12491.79m2。其中:告别厅、火化区建筑面积为4725.53m2, 丧葬用品销售用房建筑面积为130.9m2,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921.35m2,公共卫生间建筑面积为66.88m2,骨灰寄存塔建筑面积为2562m2,守灵房建筑面积为3331.2m2,守灵房运送廊建筑面积为614.09m2,遗物焚烧间建筑面积为139.84m2

室外配套工程:场内道路建设9556.9m2,游步道及硬地铺装4423.2m2,停车场建设5865m2,绿化43650.8m2,室外综合管网和牌坊建设。

大气污染物:施工期土石方开挖、材料运输、堆放等,主要污染物粉尘施工现场洒水抑尘;措施:运输车辆加盖篷布,散料堆场进行围挡覆盖,达《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标准运营期:火化机(共4台)主要污染物烟尘、SO2、NOX、CO、HCl、Hg和二噁英经4套尾气处理设施(急冷+消石灰+旋风离心器+活性炭吸附装置+布袋除尘器)处理后通过各自配套的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达到《火葬场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801-2015)表2要求;遗物祭品焚烧炉(1台)主要污染物烟尘、SO2、NOX、CO、HCl和二噁英经1套尾气处理设施(急冷+消石灰+旋风离心器+活性炭吸附装置+布袋除尘器)处理后通过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达到《火葬场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801-2015)表3要求

水污染物:施工期施工废水、工人清洁废水主要污染物SS,措施沉淀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人员生活废水主要污染物CODCr、BOD5、SS、氨氮、总磷等,措施依托使用东山乡就近公厕不外排。运营期综合废水(遗体清洗用水、治丧人员生活用水),主要污染物CODCr、BOD5、SS、氨氮、总磷、动植物油、病原细菌等,措施经隔油池、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绿化不外排;

固体废弃物:施工期施工场地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可回收利用的出售给废品站,不能回用的委托清运至城管部门指定地点,分类处置、规范化处置、处置率100%;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运营期遗物祭品焚烧炉灰渣分类收集、进入危废暂存间暂存,送至文山市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分类处置、规范化处置、处置率100%;

噪声:施工期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噪声,加强施工、运输管理,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合理安排施工、运输时间,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运营期生产设施噪声,安装隔声减震设施,设备置于室内,达到(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标准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1、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根据项目工程设计资料,项目因建设活动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面积为75481m2,建设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75481m2,自然恢复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2400m2;项目建设过程中共产生挖方42924m3,回填利用42924m3。无弃渣产生。剥离的表土临时堆放于表土临时堆场内,用作项目建设期末绿化覆土。本项目绿化区水土流失量最大,其次是道路及广场区,应加强此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2)水土流失防治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将以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并把主体设计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纳入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中,建立完整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合理确定水土保持方案总体布局,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主体设计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有1173m截水沟、980m排水沟、980m挡墙以及绿化措施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占用土地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75481m2。原生地表无建构筑物,不涉及拆迁。

项目实施后占地范围内的林地、坡耕地及交通运输用地功能将消失,土地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暂时丧失了其原有的绿化等功能,但土地的占用,使用功能的变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

(2)对项目区动、植物的影响分析

根据现场踏勘,项目用地区已无原生植被,地表植物主要是云南松、杂草以及玉米等农作物;动物种类及数量也很少,主要为当地常见的鸟类、鼠类、昆虫,未发现其他大型野生动物出没。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干扰频繁,生态环境质量一般。

项目开始施工后,项目区征地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将被清除,但评价区域内的物种都是一些常见种和广布种,种群数量较多。施工后期进行绿化,优先选用适应当地环境生长的本土物种,乔、灌、草结合,项目区林草覆盖率将得到恢复。项目施工期间会使一部分鸟类、鼠类、昆虫等动物的栖息地转移到附近区域,使区域生物总量有所减少。但项目区无狭域物种分布,动物适应性较强,活动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具有趋避的本能。项目建设、运行不会使动物的生存环境彻底丧失,他们会选择周围林地适宜的生境继续生存和生活,至绿化结束、植被恢复后项目区生物总量也会得到恢复。因此项目的建设、运行对动植物的影响是有限的,不会改变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评价区域内的物种都是一些常见种和广布种,无狭域种和地区特有种分布,无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因此项目的建设不会导致有动植物种类灭绝,也不会导致区域内动植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受到严重影响。

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已通过专家技术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