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山彝族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省委、州委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全市“1552”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改环境、建队伍、立规矩、树新风“四招”,创新打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有事好商量”东山基层治理样板,3年来板板桥村上访事件、命案发生、安全事故、黑恶势力均为“零”。
第一招:改环境,破解思想陈旧问题,让村民在“有事好商量”的理念下实现自我管理。为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问题,东山彝族乡按照“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在推动村庄建设、人居环境治理、农村污水改造等项目前,实行“三会一入户一清单”机制(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大会、群众会,涉及项目群众必入户,填写民生实事意见征求清单),充分尊重群众主体意愿,多听群众意见、多和群众商量,引导群众主动投身到项目一线、施工实地,与政府一道干、与施工单位一起干,切实把党委政府的想法和群众意愿有机统一。同时推进科技赋能防控体系建设,推动“智慧村庄”建设,在网格节点、关键部位、公共区域安装监控6个、音柱1个,启动重点部位预警功能,实现全村消防安全、森林防护、水域防治、治安防范等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防控,为村庄聘请了“永不下班的网格员”。全乡创建8个省州绿美村庄,安装1100余个探头和40个音柱,公共区域、重点企业监控覆盖率100%。
第二招:建队伍,破解无人管理问题,让村民在“有事好商量”的路径下实现自我服务。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和“村组长—副组长—中心户”的双线运行、三位一体的党建联动工作体系,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配备3个副组长和10名中心户,并按照网格精细化管理要求,把159户农户在自然村网格进行编号、就近编组,认真落实“三必到四必访”机制,每家门前安装联系群众卡,完善政策宣传、隐患排查、反映民意、矛盾调处、便民代办“5项包保职责”,建立“四必报”制度(安全隐患必报、村民诉求纠纷必报、村庄建设问题必报、突发事件必报),通过包格包户、走访入户等形式,2024年,全乡共调处矛盾纠纷61件,开展爱心义诊、院坝协商等活动6场(次),解决安装路灯、增设垃圾桶等问题9件,村内逐渐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组”的良好风尚。同时抓实党建带群建,组建“四支队伍”:党员志愿先锋队,党员当先锋,干部做表率,定期组织开展绿美活动、公益事业;村规民约执行队,对村内发生的违反村规民约行为加大治理力度,敢管敢治;巾帼服务队,对村内不文明行为和环境卫生进行监督,指导村内妇女开展家庭内务整理;文艺服务队,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风尚,移风易俗,带动全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力。
自开展“强防控、化矛盾、护稳定”专项治理以来,我们聚焦“六失一偏”等特殊群体和辖区生产企业等重点部位,紧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权属争议、酒后矛盾等问题,推行“全走遍、全研判、全定责、全治理、全参与”的“五全工作法”,以板板桥村为例,先后开展全覆盖入户2次,走访矛盾纠纷6户,聚集活动4次,覆盖困难家庭14户、留守家庭15户、长期外出返乡家庭18户、新分户家庭2户;排查山林土地纠纷3起,化解3起;邻里纠纷2起,化解2起。
第三招:立规矩,破解无规可依问题,让村民在“有事好商量”的机制下实现自我监督。充分凝聚村民智慧,定规矩,立良俗,确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向党员组长、五老人员、志愿者、妇女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把遵纪守法、乡风文明、环境整治、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内容充实到村规民约中,起草制定了通俗易懂的《板板桥村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修订、执行、监督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细化治理框架,建立完善了“五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议事会、红白议事会、禁毒议事会、自建理事会),尽量让每户家庭都有人加入“五会”组织中,大到村庄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小到评优表模、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村级事务,都发动村民参与。
第四招:树新风,破解无贤可学问题,让村民在“有事好商量”的氛围下实现自我教育。充分利用“服务群众日”“火把节”等重要节点,以民族舞蹈、彝语宣传、代办群众事项等方式,鲜活反映辍学失学、早婚早育、饮酒驾驶等陋习歪风对群众带来的危害,倡导群众树新风、讲文明。建立健全村民积分管理、道德评议激励、“红黑榜”等制度,村党小组根据评价标准按户打分,对孝敬老人、爱护环境等表现突出户给予红榜表扬,对诚信缺失、不遵守村规的村民,列入“黑名单”,在项目争取、政策扶持、临时救助、兑换日用品等方面予以限制,促使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大力推广“晨起五件事”,开展“文明家庭”“干净家庭”、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通过道德评议会、公示栏等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弘扬典型,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心公益等价值理念,评出市级绿美庭院2户,民族团结进步家庭1户、健康家庭1户,最美家庭1户,乡级评出2个好媳妇、2个好婆婆,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风逐步形成。